要对台湾小吃下一个准确性的定义并不是那么容易,或许可以尝试做以下区分:狭义而言,仅指发源于台湾的小吃,如:珍珠奶茶;而由于小吃的变化性极高,易于随地域、时间有突破性的发展。
因此广义的来说,亦可以包括那些于台湾兴盛、创新,而于台湾随处可见甚至发扬光大的庶民美食,如:生煎包、蚵仔煎、爌肉饭、肉粽、担仔面、起司马铃薯、卤肉饭、碳烤鸡排、蜜汁烧烤等;至于最广义的定义,甚至可以包括任何在台湾十分普及的小吃,像是台湾葱油饼、臭豆腐、猪血糕等。
在台湾,从事小吃业者往往是家族经营,一般而言,入门虽不困难,然而想要积极创业的人亦有先做学徒学习的情形。近年来在台湾也发展出小吃补习班,让想要经营小吃摊的人可以一起上课,并学习特殊的酱味等制作方法。
此外,不少食品制造商也研发出一些如方便面般快速食用的小吃包,例如在台湾各大超市都买得到羊肉炉的调理包,某些地方也买得到即溶烧仙草,甚至是面线也有自己方便煮的调理包等。
台湾的小吃可分为市集摊贩小吃与老店小吃二类。除了卖早点类的小吃摊可能限于早上营业外,夜市小吃集中在夜市里,由于都市化程度较高,民众活动时间相对较长的关系,许多小吃摊会经营到相当晚,以配合台北“不夜城”的性格,因此超过午夜12点甚至彻夜经营也是常有的事情。这类摊贩小吃因机动化之故多以免洗餐具为容器。
至于历史较久的老店小吃则集中于发展较早的台北西区一带,如:艋舺(今万华)与建成圆环周围,和台湾多数发展较早的古城一样,这些老店多集中于寺庙周围,又因多有店面方便餐具清洁,故餐具的使用上以非免洗餐具为大宗。
台湾最早开发的台南市是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文化重镇,小吃与历史古迹搭配的主题旅游已成该市重要的观光资源。台南市的著名小吃除了种类众多物美价廉以外,通常不会集中于夜市,而是在具有历史发展渊源的庙口庙埕,或是日治时期因卫生或都市计划下迁徙集中的市集。
(如石精臼或沙卡里巴)这些市集虽可能因为都市发展而消灭或没落,但四散的摊贩为了注明自己的来源出身,有些会在所卖的产品前加注来历,如“石精臼海产粥”或“大菜市意面”等。台南市的小吃通常不会使用免洗餐具,而有些已经根基稳固的小吃,所使用的餐具上还会印刷著自己的店名。
>> 去中国菜谱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