煮面条怎么做好吃又筋道呢?去面馆点一碗面,端出来的面条一定是看起来晶莹剔透,吃起来爽滑有嚼劲的。一碗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面,但想做成这样不简单。煮面其实也是一个技术活儿,这技术get到了,面自然也就做的好吃了。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透露这面煮的好吃的技巧,赶紧收着。
中国南北文化差异大,这不仅仅体现生活习惯、民俗等方面,更体现在吃这一方面。北方人三餐主食离不开馒头、包子和面条;南方人的主食就米饭,偶尔吃个面食尝个鲜。
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面食在大江南北掀起了一阵热潮。遍布中国山川,藏进街头巷尾的兰州拉面;冬至超市里抢购一空的饺子。今天就来探讨一下面条怎么做好吃、筋道。
虽然我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,但对面食的魅力也是毫无抵挡之力的,学会了包饺子、馄饨(虽然皮是在超市买的),和面暂时还不会。所以,想吃面条只能买超市里做好的或吃挂面。出于好学的心理(其实是难挡吃货本质)学着自己和面做面条,但做出来的面条却和在面馆吃到的不一样。为什么在面馆里吃到的面根根分明,筋道又嚼劲呢?
面条好不好吃关键在这面,面是基础也是灵魂所在,把这面和好了面条也就成功了一大半。
先来看看这和面的技巧吧!
和面
要想面筋道,面粉的选择很重要。面筋含量越高的面粉,做出来的面条越筋道。面粉一般分为低筋面粉、中筋面粉和高筋面粉。这里选高筋面粉来和面。
和面离不开水,和面的水也是有要求。和面水的温度,一般来说冬天用温水,其它季节用冷水就可以了。
当然想做出来的面筋道在和面时不给它加点料可不行。面粉增劲有四宝,盐、碱、鸡蛋和面筋粉。它们的作用是影响面筋蛋白的空间结构,让它们形成网状结构更紧密,面条的韧劲也就变强了。不过用碱来增强面条的筋道有一个缺点,就是面条会发黄,不过,有些人就喜欢吃带点颜色面条,像武汉的热干面、四川的凉面就是黄色的。
揉面
揉面是为了让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最大程度低吸附水分,蛋白质吸水后会生成面筋,淀粉吸水后会产生黏性,充分揉搋的面团会更有嚼劲哦!
在这里给大家介绍2种揉面的方式:
1、推压搓揉
单手压住面团,另一只手以推压的方式,在面板上将面团往前推开(像搓洗衣板一样),刚开始可能非常黏手,但到后面就不会越来越不黏。再将面团拉回手边,重复相同步骤,让所有材料搓揉均匀变得不黏手。(连续动作持续5分钟)
2、摔打揉面
利用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三根手指勾住面团,拉起之后稍加用力摔打面团,两只手轮流摔打也可双手轮流摔打,使面团逐渐变得光滑。(连续动作持续5分钟)
面揉好之后,放在一个容器里醒一会儿,面醒好了之后再用此法揉至面团光亮、滑润就可以煮面了。
醒面
面和好后在进一步加工或烹饪前要放置一段时间,其目的是促进面筋生成。使得和好的面更容易加工,做出来的面更有嚼劲、柔软,口感更加的细腻顺滑。
煮面
面和好之后擀成自己想吃的形状(细面、宽面、面皮。。。随自己喜欢),如何煮出不烂、不糊、不坨的面呢?
1、锅中先放少许的盐
一般煮面条时如果现在锅中放少许的食用盐,煮出来的面条不糊。
2、水烧的打开时在下面
锅里的水要放的多一点,大火烧开水时下面,然后用筷子夹住一些面条向上挑几下,防止面条粘连。
3、点两次水
大火煮开,每开一次锅点一次水,点两次就可以出锅了。其目的是让面条表面形成黏膜,面条就不会烂。
4、“过冷河”
#p#分页标题#e#面条断硬心后就把面捞起来,马上放进准备好的冷水里浸泡,这就是“过冷河”。再把过完“冷河”的面条放进热水泡一会儿就可以吃了。“过冷河”是为了防止面条坨。
不过如果面条煮多了,坨掉了怎么办?
什么!!!倒掉不要了,你个败家的,作为一个资深吃货兼勤俭持家的煮妇绝不浪费一粒米、一根面条。
面条坨了,大家只需准备两样东西就可以了。一是冷水;二是油。
第一步:把剩下的面条放进冷水里过一会儿,捞起来装在大盘子里。
第二步:在装有面条的盘子里倒入适量的油,搅拌均匀,尽量确保每一根面条上都沾到油了。
最后一步:把和好的面条装进保鲜袋里,放进冰箱里。想吃时随拿随吃,最重要的是面绝不会坨哦!
面汤是很好的东西,在北方有“原汤化原食”的说法。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人们吃面条用的汤都是高汤认为这样吃更有营养,比如:骨头汤、鸡汤等等。面汤就被人们舍弃了,小编为此感到深深的惋惜,我就从营养学角度给大家分析一下面汤的营养价值,为它伸伸冤。
煮面时它表面的淀粉会散落在汤里,淀粉粒会分解成糊精,能帮助消化,减少积食;另外,喝原汤还能补充面食在烹饪过程中流失的维生素。所以,吃完面条后来一小碗浓稠的面汤,对健康是很有益处的。当然,一锅面汤你也不可能全部喝完,剩下的面汤还可以用来洗碗,比洗洁精干净卫生,也不用担心会有残留物,这是小编从老一辈哪里学来的呢!一般人我还真不告诉他。
小编总结:面条怎么做筋道顺滑,煮出来不沾不黏还不会坨,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了,走,回家露一手去。
>> 去中国菜谱网首页